涎腺良性肥大
概述:涎腺良性肥大又称涎腺肿大症(sialadenosis)或涎腺退行性肿大,是一种非肿瘤、非炎症性、慢性、再发性、无痛性肿大的涎腺疾病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绝大多数见于腮腺,少数累及下颌下腺。多为双侧肿大,偶见单侧。多见于中老年人。
病因
病因:涎腺良性肥大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其可能的病因有:①内分泌紊乱:最多见于
糖尿病、
肥胖症等;②营养不良:维生素及蛋白质缺乏、酒精中毒或
肝硬化等;③自主神经功能失调:如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可破坏外周交感神经纤维。影响腺泡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绝大多数见于腮腺,少数累及下颌下腺。多为双侧肿大,偶见单侧。多见于中老年人。腮腺逐渐肿大,可持续多年,肿胀反复发作而无痛。有时大时小的历史,但不会完全消除,腺体呈弥漫性肿大,触诊柔软并均匀一致。病程较久者则稍硬韧,但无肿块,亦无压痛,导管口无红肿,挤压被累腺体仍有清亮液体分泌。有时分泌减少,但患者无明显口干。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实验室检查: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腺泡增大,其直径为正常腺泡的2~3倍,胞核被推挤至细胞的基底侧,细胞明显肿胀,胞浆内可见PAS阳性的酶原颗粒。
其他辅助检查
诊断
诊断:涎腺造影显示形态多正常,但体积明显增大,排空功能稍迟缓。B超检查腺体弥漫性增大,无局限性回声异常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涎腺良性肥大有时需与涎腺肿瘤及舍格伦综合征相鉴别。B超检查显示为回声均匀的增大腺体而无占位性病变可以与肿瘤鉴别。涎腺造影显示末梢导管扩张,排空功能明显迟缓,免疫学检查明显异常以及患者主诉口干则提示为舍格伦综合征。
治疗
治疗:无特殊治疗。有系统性疾病者,经过系统治疗后,部分患者的腺体可能恢复正常。但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得到理想的控制,涎腺肿大仍无明显改变。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涎腺肿大,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退。有肿胀症状者,可请患者自行按摩腺体,促使腺体排空唾液,咀嚼无糖口香糖,刺激唾液分泌。
预后
预后:
预防
预防: